日博体育

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科学精神 创新素养 实践探索——指向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数学与科学教育实践研讨会

信息来源: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 ??发布时间: 2024-04-29

4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和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学会、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承办的“科学精神 创新素养 实践探索——指向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数学与科学教育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各区及四川、湖南、甘肃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老师600余人参加了全天会议。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方中雄,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晓勘,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佑明,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李青,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周林,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秘书长、北京曙光友善用脑研究院院长李荐等领导现场出席会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李奕发表视频讲话。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王长平,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永和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数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特级教师张玉峰等作大会报告。北京汇文中学校长、汇文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郭杰作科学教育成果分享发言。

周林主持开幕式,杨德军主持大会学术研讨环节。

王佑明致辞说,东城作为首都核心区,始终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教育生态。形成资源共享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区域“学院制”科学课程共享机制;稳步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建成东城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整合区内资源,打造科学特色教育。强化校内育人主阵地,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整体设计、推进科学教育三级课程建设,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王佑明表示,今年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东城分院成立,锚定“青少年创新素养早期培养”“创新人才成长轨迹追踪”研究工作,围绕“数学”与“科学”两大重点研究领域,系统推进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方中雄代表主办方致辞,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共同开启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新篇章。方中雄指出,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科学教育的任务在于提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既要在提高知识素养层面上,更要在思维能力、创新人格和价值观层面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基,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是加强科学教育、提升科学素养的重心。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学校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对育人目标、课程教学、文化环境、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等进行系统设计,并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推进家、校、社协同。最重要的和最艰难的还在于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怎么教、怎么学比教什么、学什么更重要,改变也更艰难。

刘晓勘致辞指出,科学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更加强调科学思维和方法。青少年科学教育在于形成全面的科学观,包括传授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弘扬科学精神。刘晓勘表示,市科协一直注重开展科学教育,特别是近来通过推动成立中小学科协,扩大了学校科学教育和科技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科学教育品质。未来,市科协也将与市教委一道,继续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化培养,优化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支持科技社团、学校汇聚更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关心、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李奕在讲话中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推进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作,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如何发挥,如何统筹做好教育“双减”和科学教育加法,既有理论逻辑问题,更有实践逻辑问题,所有改革只有落在基层实践才可能产生作用。研讨会从数学和科学教育实践出发,探讨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工作,从逻辑上指向科学精神、创新素养的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核心要素,更关注学校和老师们的实践探索,注重一线经验交流,符合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也一定会真实推动工作有序深入开展。

王长平面向如何对5%有数学天赋的拔尖人才开展数学教育,谈了数学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王长平认为,面向创新人才的数学教育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因材施教、拓展提升。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他们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郑永和作了《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样态与机制》主旨报告,对为什么要建实验区、实验校,怎样建实验区、实验校,实验区、实验校如何围绕课程资源开发、教育评价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场所场景构建、教学方式变革、社会力量整合这些关键环节开展先行先试进行了顶层、系统的阐述。郑永和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后延概念,在取得拔尖创新成果之前很难定义谁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很难从全局提供统一确定的方案,但是局部可以有最优解,实际工作中应该注重共抓、全纳和实践,同时校内校外并重,关注技术进步。

张玉峰讲解了《基于设计性任务的创新素养测评》。张玉峰指出,方中雄研究员2022年提出“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概念,强调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目标要与基础教育相统一,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各类教育要贯通培养的起始阶段、早期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设计性任务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并展开创造性思维,在设计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案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创新素养测评有助于发现学生问题,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张丹发表《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学习任务设计》报告,带领大家一同思考如何让创新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实际发生,如何改造和开发学习任务,旨在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什么特征(标准)等问题。张丹提出,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任务应该具有的特征(标准)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突出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动机;挑战性促使学生的持续探究和实践;注重整体智慧的互相启发;为学生可能的奇思妙想留下空间。

郭杰作了《育拔尖人才 强创新之基——北京汇文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分享发言。郭杰说,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汇文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作了如下努力:“发展‘尊重、平等、开放、包容’的校园生态提供人才成长沃土”“建设立体多元的‘全?人’课程群,丰富人才培养载体”“解决好选材、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确立因材施教的‘学堂班’培养模式,营造共同成长氛围”“创立资源共享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人才共育合力”。

方中雄作大会总结,指出,上午大会的领导致辞和四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站位高、落地实,理论清晰、内容丰富、实践指向性很强,不停留在叙述意义和一般性号召的角度来谈论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而是从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出发,基于实践探索,去阐述开展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数学与科学教育改革。

方中雄分享了自己的三点体会:一是要从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角度来深化认识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二是要从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视角来加强和改进数学与科学教育;三是从健全机制、改进科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难点入手来开创科学教育实验区与实验校建设的新局面。方中雄指出,教育改革发展越来越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就基础教育来说,应当将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作为关键使命与核心任务,并突出强调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全链条性的基础与重要地位。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核心要求是,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做大底盘、做实基座、扬长发展,也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全面素质、尊重个性发展,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方中雄还提出了几个不等式:拔尖≠创新,分层≠因材施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维培养≠题型训练,解答习题≠解决问题,实验区≠荣誉证。

当天下午,研讨会还平行举办了“中小学联动共促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实践”“科学教育领域创新人才基础培养探索”“数学与科学:跨学科课程设计与主题学习”等四个主题分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1个区的教育科研部门及30余所中小学的代表在分论坛发言。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